千千小说 > 回档之1995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 第89章 该多少就多少

第89章 该多少就多少


第89章  该多少就多少

        央视不仅拥有强大的全国性影响力,本身还起到一个舆论风向标作用。《东方时空》的专题一出,相当于一次定调。

        苏杭,笔名‘参商’,心系家乡的少年作家。

        以上。

        谁赞成,谁反对?

        好吧。

        这世界当然从来不缺少反对者,但,紧跟风向的绝对是大多数。

        于是,随后几天,苏杭在省内的关注度不仅再上一个台阶,外省的采访邀请也纷至沓来。

        另一方面。

        无论是河元市里,还是博艺那边,都希望苏杭的热度更高一些,一个为了树立典型,提高本市的知名度,顺带……还能促进招商引资啊。

        另外一个就更简单,卖书!

        苏杭希望平静,享受重回后的少年生活,却也知道,人在江湖,不能由己,因此都尽力配合。

        再就是,送戏下乡。

        相比央视对苏杭的报道,大家随后发现,这件事,才是重点。

        就一个,苏杭本人上的是早间的《东方时空》,而‘送戏下乡’,却登上了晚间的《新闻联播》。

        紧接而来,河元市政府收到通知,有省里领导要下来调研此事,让这边做好准备。

        再深入打听。

        竟然还是更上面的意见,要把河元市的‘送戏下乡’案例作为典型,尽可能全国推广。

        至于原因?

        很简单,还是那个‘一举三得’。

        让剧团得到工作,让酒厂得到宣传,让百姓得到娱乐。

        按照随后《中原日报》的另一篇报道,类似的思路,既能调用社会闲置资源增加就业,还能促进地方商业发展,同时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娱乐。

        同样是一举三得。

        确认某些消息,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的河元市领导层第一时间还是找到苏杭。

        苏杭当时在商都接受一个采访,家里那边连电话都没打,直接开车奔了过来。

        苏杭当然识趣。

        这种事,自己一个小孩子,只是给了个想法而已,如果没有各位叔伯长辈的推动,再多的想法也只是想法。

        因此,后续各种,自己就不掺和了。

        亲自跑来商都的市领导对苏杭的应对非常满意,然后也表示,必要时,肯定还是要他这个少年作家露一露面的。

        这次谈话之后,本来由桑河酒业主导的‘送戏下乡’,就被河元市里悄然接管。

        桑河酒业也并不吃亏。

        市里允诺,宣传目标还是桑河酒这一品牌,但之后的全部预算,都由市里划拨,不需要郑春再出一分钱。

        不仅如此,市里还会对桑河酒业进行更多扶植。

        郑春本人也乐的放手。

        最近突然的央视报道,让桑河酒业名声大振,相应的,就是自家产品市场需求的快速增加。

        为了避免桑河酒业重蹈当初苏杭与他第一次见面时说起的‘一年喝倒一个牌子’的覆辙,郑春本就打算把更多精力放在严抓生产上。

        两人的一次通话中,郑春还说起,本来因为桑河老窖失败而重新赋闲的郑家老爷子郑光明,最近也重新出山,亲自负责勾兑环节。

        如果不是家里人劝着,老爷子都要睡在车间里。

        至于桑河酒现在的状况,也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供不应求。

        之前的9月份,桑河酒的月销量是78吨,苏杭没有出现之前,郑春的期待,是今年将月销量做到100吨以上,明后两年,则是冲刺年产2000吨的目标。

        业界对白酒企业规模的划定,中型酒企的年产规模是500吨到5000吨,但千吨以下只能算入门,到了2000吨,才可以说稳住脚跟,在地区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不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轻易倒掉。

        近期的情况却是,因为央视的宣传和地方的跟进,短短一个星期不到,桑河酒业就接到了来自省内外超过300吨的订单。

        郑春并没有因此迷失,牢牢记得那句‘一年喝倒一个牌子’的教训,有多大碗吃多少饭。

        <div  class="contentadv">        因此,省外的订单,暂时全部拒绝,至于省内,又在一次电话里和苏杭这个销售部副经理讨论之后,决定按照由近到远的原则进行供应,核心思路是趁着这次舆论东风,尽可能打开周边的市场。

        然而,即使如此,相应订单也接近200吨。

        桑河酒厂的年产能力却只有1000吨,极限压榨一下,也到不了1500吨规模,而且,这么做肯定会影响产品质量。

        本来,按照最初循序渐进思路,桑河酒业可以一点点扩厂增产,在两三年后,根据计划,把产量提升到2000吨级别。

        现在,需求太旺,只能另寻他法。

        其实也简单。

        兼并。

        而且,不说其他地方,只是河元市内,桑河酒业可以兼并的酒厂就有不少,毕竟当年的集体办厂大潮里,各种县办镇办乡办的企业数不胜数,而地方上最热衷的一类,就是酒厂,几乎每个乡镇都会有一家,市里更不必说。

        消息稍稍放出,一堆人就找上门,市里也很热衷地进行牵线。

        郑春再次在电话里与苏杭沟通这件事时,苏杭人已经在沪市。

        还是巡回签售。

        央视报道引发的一轮密集后续采访结束,苏杭就再次出发。

        这次的目的地主要是沿海的上广厦深珠等城市,除了在沪市待上三天,其他地方,都是两天时间,一天进行签售,一天接受采访。

        对于郑春的问题,苏杭的建议是:绝对不能急,产权要清晰。

        这是后世回顾这年代商业史,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

        简直血泪斑斑。

        大概就是,一群人猛打猛干,为了扩张,一时顾不了那么多,也缺少明确的产权意识,以至于,企业做大了,忽然发现……不知道这到底该算谁的了,想要明确的时候,一笔糊涂账,谁也不肯让。然后,往往就没了然后。

        案例……

        就说个距离近的,有个叫亚细亚的商场。

        好吧。

        这商场又不是我的,亏了砸了,关我什么事?

        正向典型,有个娃哈哈。

        企业要扩产,没问题,政府很慷慨,两千人的罐头厂,拿去,其他别管,老宗你先把事情干起来!

        老宗不敢拿。

        咱们还是仔细算算吧,该多少给多少,清楚明白。

        郑春本来已经对市里提议直接用一家国营酒厂进行合股联营的方案动了心,因为速度很快,这边直接接管就行。

        电话里听到苏杭一番分说,简直一身冷汗,立刻打消了某些念头。

        决定也还是仔细算算。

        该多少就多少。

        同时还在电话里正式提起之前就产生的一个想法,问苏杭愿不愿意合伙,入股桑河酒业。

        这倒是让苏杭一愣。

        没想过。

        不过,想到自家期货账户里的那笔资金,还有销量蹭蹭往上涨的《数不清的流年》,将来的版税分红,肯定也要找一个去处。

        再说郑春,这段时间的接触之后,苏杭对他各方面也都是认可,是个能合作的。

        既然如此,没理由不同意。

        当然也没有立刻答应,表示等回去再说,毕竟也要和父母商议一下。

        郑春也不急。

        既然打消了之前的念头,接下来与市里的谈判也需要时间,恰好等他。


  (https://www.xxqianqian.com/3100/3100296/116237006.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xqianqian.com